時政熱點:擁抱文明之美
遼寧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,并提供時事政治熱點、時政模擬題、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。今天我們關注--時政熱點:擁抱文明之美。
在中國國家博物館,唐三彩載絲駱駝俑喚起絲綢之路的古老記憶;在中國美術館,吳冠中的《紅蓮》以油畫語言彰顯傳統(tǒng)寫意;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,中央芭蕾舞團以《天鵝湖》選段展現中西合璧的律動……近日,亞洲文明聯展、亞洲文化展演等活動,讓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激蕩與融合,為觀眾展現了超越國界的藝術之美。
美就美在文明的多樣多姿。“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”。展廳里,日本陶瓷、尼泊爾銅器、哈薩克斯坦掛毯,承載著各自的文化基因,跨越時空的界限,組成一幅多彩的亞洲文明圖譜。世界文明因多元而美麗,因差異而精彩。所以,以平等包容的態(tài)度審視各國的優(yōu)秀文化成果,以欣賞的眼光走進各有千秋的音樂、美術和語言,是文明對話的前提。
美就美在文明的相融相通。一件唐代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,再現了大唐風華,也洋溢著異域神采,成為一千多年前亞洲文明交織的符號。習近平主席指出,文明因多樣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鑒,因互鑒而發(fā)展,m瑯瓷器、民樂交響等例子說明,交流互鑒不是兩種風格拼湊粘貼,而需要反復磨合、長期實踐。如此,才能發(fā)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,讓文明永葆生機。
美就美在文明的與時偕行。借鑒外國技法的美術精品接連問世,中外合作的影視作品影響力持續(xù)擴大,話劇引進來、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……藝術,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語言。走出駝鈴聲聲、馬蹄陣陣的古代,來到日新月異、天涯比鄰的今天,科技進步豐富著文化交往的手段、拓寬了文明互鑒的范圍,與時俱進才能畫出更大的同心圓。“亞洲數字藝術展”上,一位德國藝術家將中國京劇的造型、身段進行數字化處理,激發(fā)出傳統(tǒng)藝術的現代魅力。這也啟示我們,順應時代潮流,回應時代訴求,是文明發(fā)展的必由之路。
藝術、文學、科技等人類文明成果,既是薪火相傳的文化寶庫,也是開創(chuàng)未來的精神力量。有人說,人類文明發(fā)展的道路在共同的前方。面向未來,讓我們一道擁抱世界之美,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。
馬蘇薇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9年06月04日 05 版)
點擊分享此信息:
